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家用电器哪些用到纳米科技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家用电器哪些用到纳米科技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纳米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科技,它是目前科技领域中最具前景的技术之一。在家庭中,已经有很多物品开始应用了纳米技术,其中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家电、智能化衣物、智能感应玻璃等。
比如,针对智能家电,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,智能家电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受欢迎,纳米技术将大大提升智能家电的安全性和智能化程度;而智能化衣物则能够感应身体状态、身体变化等,纳米技术就可以应用到制作感应物料中;此外,受到人们青睐的智能感应玻璃,也大量***用纳米技术,让家中变得更智能化和便捷。
1、枯燥除湿:有婴儿的家庭,碰上雨天,尿布总是干不了。用电吹风吹一下,作用不错。
2、电器除尘:家用电器浸水或受潮后,可用电吹风来驱潮;积有尘埃的家用电器在断电情况下将后盖翻开,可用电吹风凉风吹走尘埃,以避免短路和高压击穿,延伸电器的使用寿命。
3、修正冰箱封条:冰箱使用时刻长了,门封条会老化,变得高低不平。用电吹风吹一下,本来洼陷的当地可恢复原状,再用冷毛巾蒙住使之冷却定型,重复几回,门封就修好了。
赞
简单来说,就是吹风机会吸收头发及空气中的水分,并产生微小富含水分的粒子,使其在吹风的时候穿透渗入头发内部,令发变得更为强韧,保护头发。
这比普通的加热护发工具保湿效果高1000倍,吹完头会超级柔软,有光泽。
利用纳米技术的应用有很多,比如建筑领域、纳米陶瓷、纳米家电及EPS。
1、建筑物的窗户清洁,可以***用智能材料和纳米二氧化钛粒子混合的方式,干净环保,在米兰有7000平方米道路应用了这些节能材料从而减少了减少60%的二氧化氮水平。
2、纳米陶瓷,纳米陶瓷被应用于水泥中增加强度,有一些纳米物质加在了新的施工材料中,从而提高机械强度,耐久性和绝缘性,同时相对于传统的材料降低了重量。
3、纳米家电,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纳米冰柜,是在人手易接触及细菌易侵入的部位,使用了经纳米化处理的材料,这种材料可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,从而提高冰柜的抗菌能力。
纳米是长度单位,原称毫微米,就是10的-9次方米(10亿分之一米)。纳米科学与技术,有时简称为纳米技术,是研究结构尺寸在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。从具体的物质说来,人们往往用细如发丝来形容纤细的东西,其实人的头发一般直径为20-50微米,并不细。单个细菌用肉眼看不出来,用显微镜测出直径为5微米,也不算细。极而言之,1纳米大体上相当于4个原子的直径。 纳米技术包含下列四个主要方面:
⒈纳米材料: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,大约是在1—100纳米这个范围空间,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,出现特殊性能。这种既具不同于原来组成的原子、分子,也不同于宏观的物质的特殊性能构成的材料,即为纳米材料。如果仅仅是尺度达到纳米,而没有特殊性能的材料,也不能叫纳米材料。过去,人们只注意原子、分子或者宇宙空间,常常忽略这个中间领域,而这个领域实际上大量存在于自然界,只是以前没有认识到这个尺度范围的性能。第一个真正认识到它的性能并引用纳米概念的是日本科学家,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用蒸发法制备超微离子,并通过研究它的性能发现:一个导电、导热的铜、银导体做成纳米尺度以后,它就失去原来的性质,表现出既不导电、也不导热。磁性材料也是如此,象铁钴合金,把它做成大约20—30纳米大小,磁畴就变成单磁畴,它的磁性要比原来高1000倍。80年代中期,人们就正式把这类材料命名为纳米材料。
⒉纳米动力学,主要是微机械和微电机,或总称为微型电动机械系统,用于有传动机械的微型传感器和执行器、光纤通讯系统,特种电子设备、医疗和诊断仪器等.用的是一种类似于集成电器设计和制造的新工艺。特点是部件很小,刻蚀的深度往往要求数十至数百微米,而宽度误差很小。这种工艺还可用于制作三相电动机,用于超快速离心机或陀螺仪等。在研究方面还要相应地检测准原子尺度的***形和微摩擦等。虽然它们目前尚未真正进入纳米尺度,但有很大的潜在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。
⒊纳米生物学和纳米药物学,如在云母表面用纳米微粒度的胶体金固定dna的粒子,在二氧化硅表面的叉指形电极做生物分子间互作用的试验,磷脂和脂肪酸双层平面生物膜,dna的精细结构等。有了纳米技术,还可用自组装方法在细胞内放入零件或组件使构成新的材料。新的药物,即使是微米粒子的细粉,也大约有半数不溶于水;但如粒子为纳米尺度(即超微粒子),则可溶于水。
⒋纳米电子学,包括基于量子效应的纳米电子器件、纳米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家用电器哪些用到纳米科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家用电器哪些用到纳米科技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weipu-cn.cn/post/43434.html